close

 

110.3.27台大椰林大道.賞春日杜鵑花&公館.寶藏巖藝術村.人文藝術知性之旅

 

/tmp/phpCu2Jll  

 

台大夙有「杜鵑花城」之美名,每到花季期間

椰林大道兩旁粉白桃紅杜鵑恣意盛放,為爛漫春光增添無限詩情畫意

今年或許氣候偏暖,各色花種提早開放!從去年早櫻掀起賞花序幕,引來各地追花人潮不斷

隨著春暖花開季節,各色花品陸續登場,這股人群逐花而流動熱潮仍會持續延燒

 

先前由友人麗O Line上傳來的旅遊動態行蹤,盡是一路從南到北追花行,滿滿影像紀錄,令人羨慕不已!

快樂中年單身貴族女郎,結合一群熱愛旅遊朋友團,結伴四處遊山玩水,享受無羈無束人生

從2/8起桃園 翠墨莊園武陵農場二日一夜行程

2/23~24台中 沐心泉*新社 興社街*中科 葳力電機*泰安派出所一連緊湊追櫻行程

接續三月苗栗 銅鑼炮仗花*八甲 魯冰花台南 林初埤木棉花嘉義 軍輝橋黃花風鈴木

隨後返北部至新生 花博賞玫瑰花台大校園賞杜鵑台中 東大公園九重葛花牆內壢 元生公園賞紫藤

四月初才剛至苗栗 葛瑞絲香草園拍薰衣草花田

不旋踵接續下旬至台中 外埔賞黃色海芋&南投 中興新村石斛蘭花瀑

可謂馬不停蹄,只為遍尋全台花影,遂於全島各大知名景點留下遊歷芳蹤! 

 

而今日刻意安排至台大校園賞杜鵑一行,顯然令人有些失望

只因花期提早,已過盛開時日,加上前陣子幾番春雨澆淋,餘花也被摧殘如此憔悴,殘落不堪景象令人嘆息!

 

 

台大[杜鵑花節] 緣起

國立臺灣大學杜鵑花節(英語:NTU Azalea Festival),簡稱臺大杜鵑花節

為國立臺灣大學自1997年開始之一年一度的大活動

開台灣各大專院校舉辦招生博覽會之先河

每年3月趁杜鵑花盛開之際,開放校外人士到台大賞花同時也認識台大

內容包括學系博覽會、學生社團聯展、學術標本館開放參觀,以及表演活動

吸引台灣各地高中生前來參觀,認識台大各個科系,作為升學時的參考

 (資料 載自奇摩 維基百科)

 

 ...................................................................................................................................................................................................................

 

 臺 大 杜 鵑 品 種  

校園中椰林大道兩旁最常見的杜鵑花為平戶杜鵑類:  

包括「艷紫杜鵑」,紫紅色花而花心帶有紅色斑點;「粉白杜鵑」,粉紅色花而花心帶有紅色斑點  

「白琉球杜鵑」,白色花而花心帶有青黃色斑點  

及「雪白杜鵑」,白色花而花瓣帶有紅色斑點或條紋,上述種類花期約在三月中  

另還有「大紅杜鵑」,其花為磚紅色而花心帶有深紅色斑點,花期較晚,約在四月中   

校園中在一號館前、新月臺旁和圖書館附近尚有接近夏天才綻放的「皋月杜鵑」  

另有幾株國寶級的「烏來杜鵑」,其原生地為北勢溪上游,因翡翠水庫的興建,野外原生植株幾已絕跡  

亦有少數的幾株臺灣原生的「金毛杜鵑」、「西洋杜鵑」及「臺大雜交杜鵑」  

(圖文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提供)

 

 

/tmp/php6LliK0  

 

臺 大 [杜 鵑 花 城] 美 譽 由 來 

台大校園擁有大量杜鵑花,是從園藝學系教授杜賡甡大任教起

1948年至1949年間,杜賡甡六張犁一帶山區採得野生唐杜鵑,引進校園內栽種,發育良好

1950年底,台大校長傅斯年過世,當時杜賡甡教授特地向

臺灣省政府 農林廳 農業試驗所 士林園藝分所要求贈送龍柏20株分植於傅鐘與傅園內

另與事務組主任朱仲輝六張犁附近農家收集杜鵑花苗250株廣泛種植於校園內

 

1958年至1959年間,陽明山 仰德大道進行拓寬

當時臺灣省政府 農林廳 農業試驗所 士林園藝分所 陽明山工作站部分靠近道路的龍柏必須移開

陽明山工作站主任楊紹溥杜賡甡接洽台大接手意願,校方同意

同時還附贈大量杜鵑花和部分茶花

至此,椰林大道四處可見杜鵑花,台大逐漸搏得「杜鵑花城」美名

1997年,台大學生會副會長張凱鈞主辦第一屆台大杜鵑花節

 (資料 載自奇摩 維基百科)

 

 /tmp/phpXqJ0kK  

 

艷紫杜鵑

紫紅色花,而花心帶有紅色斑點,花期約在三月中

 

/tmp/phpmwB4SR  

 

粉白杜鵑

粉紅色花,而花心帶有紅色斑點,花期約在三月中

 

/tmp/phpozigH1  

 

 白琉球杜鵑

白色花,而花心帶有青黃色斑點,花期約在三月中

 

/tmp/phpuZfVue  

 

雪白杜鵑

白色花,而花瓣帶有紅色斑點或條紋,花期約在三月中

 

/tmp/php0S9Xqj  

 

大紅杜鵑

磚紅色花,而花心帶有深紅色斑點,花期較晚,約在四月中

 

/tmp/phpPfQyvV  

 

烏來杜鵑

 國寶級的「烏來杜鵑」,其原生地為北勢溪上游

翡翠水庫的興建,野外原生植株幾已絕跡,目前校園有一株

 

/tmp/php5w3KW5  

 

皋月杜鵑

顧名思義,皋月為農曆五月,花期接近夏天

 

/tmp/phpwqowiZ  

 

金毛杜鵑

臺灣原生的杜鵑,葉片有絨毛,花期約在三月中

 

 

 ............................................................................................................................................................

 

 

/tmp/phpKaM75A  

 

傅園  斯年堂(羅馬式紀念亭)

 

斯年堂為一仿希臘 帕德嫩神廟的神殿式建築物

堂前有方尖碑、噴水池等建物,造型古典優美,透出莊嚴寧靜的氣氛

傅園內通往斯年堂的步道,仿希臘 雅典 衛城,由後側進入帕德嫩神廟

雖然傅園仿古希臘風格,不過斯年堂屋頂使用式綠色琉璃瓦

 

 /tmp/phpMoQxfd    

 

 傅園  斯年堂(陵寢)

 

 傅園 簡歷

傅園原本是臺北 帝國大學 理農學部的熱帶植物園

由於臺灣大學第四任校長傅斯年,為大樹立非常重要的學術典範和自由風氣

卻因病逝世於當時的臺灣省議會(1950年12月20日)

 

臺大人為紀念校長,在與各界及校長家屬討論後,決定於大校內擇處安葬

副總統陳誠先生率領政府要員,及大各重要人士,組成「斯年堂籌建委員會」

按照美國 維吉尼亞大學為第三位總統傑弗遜總統專門在園內建造陵墓的成例

最後決定將校長安葬於臺灣大學校門旁的熱帶植物園

園內專門劃出一塊地建造羅馬式紀念亭

亭中砌長方形墓一座,墓前立有無字尖碑和有噴水池,園口有聯勤兵工署捐贈的一座紀念鐘(傅鐘)

 

1951年12月斯年堂完成,1951年12月20日,傅斯年逝世一周年忌辰

這一天,由傅斯年生前同窗加好友羅家倫前導,大學生會主席羅錦堂同學手捧骨灰盒

新任校長錢思亮主持儀式將校長骨灰安葬在紀念亭內大理石墓中,亦將此地更名為傅園

並與後來逝世的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于斌樞機主教、

文化大學校長張其昀為臺灣四位葬在大學校園的大學校長

 

 

/tmp/phpYTUPdp  

 

行政辦公大樓 

 台大日據時期新古典樣式建築:行政辦公大樓

 首先映入眼簾是兩組高大雕刻精美雙柱頭

柱頂採用了數片毛艮葉披覆披覆而成的柯林斯柱頭

門面雙柱矗立,讓行政大樓更顯莊重

 

/tmp/php9wF039  

 

行政辦公大樓 

 屋頂設計採日據時期常用傳統形式,黑色屋瓦順坡鋪砌

牆面則巧妙搭配以小片紅磚錯縱拼組,增加建築體豐富度

 

/tmp/phpwN23o8   

 

行政辦公大樓 

廊下可見到窗型,窗框,門把,門板造型相當講究

可為當時日據時期帝大及現今台大美麗門面代表 

 

/tmp/phpXTsqPk  

 

非彩色海芋,乃[馬蹄蓮]喲! 今日30度以上高溫,令怕熱的我雙頰燥紅一片

 

/tmp/php4snzDo  

 

 來到台大農林所設置園藝花坊參觀

見到不同品種美麗花草經過園藝師巧手以美學視覺概念

加以一番修剪組合裝置,成了一件件賞心悅目植栽創作 

 

 /tmp/phpfs34oS  

 

  花坊外的各色嬌豔繡球花,也開的極其炫爛無比   

繡球花,花色多變,初時為白色,逐漸轉為藍色或粉紅色,花期特別長,能從5月一直開到霜凍出現
繡球花顏色變化跟土壤的酸鹼度有關,酸性土壤中花多呈藍色,鹼性土壤中花則為紅色

 

/tmp/phpQugJEw   

 

娘家原在永和,過去搭公車經永福橋,短路程便可來到公館

年輕時期,與朋友或情人聚會,常將公館水源市場作為約聚點

而公館因台灣首府大學在此,鄰近周邊自然擴展成為一個龐大複合式商圈

異國美食,少女服飾,青少年時尚流行品,獨立書店及各類文青咖啡店應有盡有

台大校園各角落亦是足跡踏遍,尤其是日據時期老校舍建築群,更是為我所流連忘返

 

 /tmp/phphVFRkY    

 

20多年前青春年華少女時,曾在此彎道區留影

20多年後舊地重照,後方綠樹掩映,似乎也蓋了大樓,人事景物已非了

(一旁多了腳踏車停車格劃位區,破壞原先那種畫面美感)   

 

/tmp/phpxDckHI     

 

今日溫高近達30度以上,陽光熾烈無比,走得更是滿身大汗

遂至福利社一旁民營飲料鋪,點了杯檸檬愛玉

說是現點現做,難不成愛玉凍也是現場搓洗而出的

不僅費時,價格也翻倍,既然標榜純天然無人工添加物

也只能多花點銀兩,買食安與健康保證啦! 

 

/tmp/phpqmNIVF  

  

見到此一綠色藤蔓爬滿牆區點,感覺適宜入鏡拍照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果不其然之後,許多民眾也仿我們在此拍照留影

 

/tmp/phpPX11Af  

 

 感覺整個臺大校園新校舍未顧及週邊景觀融入,宛如怪獸般林立蓋起

且各式大樓外觀造型不統一,就一個[亂]字了得,足以形容!

 

/tmp/phpeCu6Y0  

 

 行步間與好友Line上分享當下遊逛心情:

本周六與我兒去台大賞杜鵑,無完整美麗花況可拍

或許嬌弱花兒經不住前陣子風雨吹淋,一片殘落景象!

之後轉往寶藏巖藝術村溜達,想不到一個類似九份山間小鎮

假日也是湧入爆量遊客,此地深受年輕人喜愛,直到夜間昏黃燈火昇起,遊客湧入更多!

 

 /tmp/phpIfXzg7

 

 唉!本在台大行政大樓巍峨建築前拍完照

見正前方不遠處水池旁魯冰花繽紛綻放美麗無比,也想留影為念

卻見大堆遊客圍遶等待花前拍照,我們沒耐心

轉去販賣部吃愛玉冰去熱氣,當天溫高35度,真把我熱斃了!

 

/tmp/phpFDjupp       

 

昔日臺大醉月湖畔清幽雅靜,20多年後湖貌似有改觀,整個詩般意境消失了! 

 

/tmp/phprCOI7G   

 

鹿鳴堂

鹿鳴堂,為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的建築,1968年5月4日落成啟用

位在舟山路上鹿鳴廣場處,鄰近有小小福、共同教學館、地質科學館

鹿鳴堂一樓為餐飲區,二樓為台大劇場。原定於2018年7月中旬拆除

 

鹿鳴堂 歷史沿革

變遷1960年代,許多校外機構陸續與臺大訂定契約,在臺大周邊預定地上興建與台大無關之建築物,今日之鹿鳴堂即為該時期的建築物。

當時,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為了經營海內外僑生業務,在美援的經費下,興建僑生活動中心。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命名為僑光堂,設計師為創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馬惕乾,

於1967年開始興建。 1968年5月4日,僑委會舉行僑光堂落成典禮,由中華民國副總統嚴家淦剪綵主持 

僑光堂的一樓為中菜餐廳、會議室、貴賓招待室,二樓則為挑高的禮堂,可供會議或集會使用

之後,僑光堂成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

另外也曾經舉辦過圖書展覽、藝術品展覽、頒獎典禮、各式會議、聯誼會、座談會、音樂會、舞會..等等

 

拆除與爭議1996年1月,僑委會遷出,台大收回使用,整修後更名為鹿鳴堂

命名引據詩經小雅「鹿鳴篇」鹿鳴堂經過多年的使用,現在是一棟危樓 

2018年11月30日重新審議之後,以原名「僑光堂」登錄取得了北市歷史建物的資格,便不得再拆

由於鹿鳴堂的修繕初估耗資高達八、九千萬,校方表示修繕費難籌,管理單位從缺

校方傾向拆鹿鳴堂,只保存一個象徵性立面,將剩下規劃成綠地

然而歷史建物一旦經過文資審核,便不能拆毀

「搶救台大鹿鳴堂」的校友們和北市也尚未提供資金維修古蹟

於是古蹟鹿鳴堂雖然免於被拆毀的命運,卻成了一棟完全無法使用又殘破的危樓

 

 

/tmp/phpiCOx5q   

 

 20多年前曾在僑光堂打工,當時配合十月慶典期間,

擔任臨時籌組之新聞組組員,隨時機動性配合接待歸國僑胞

(圖/與僑光堂一樓餐廳老闆稚齡小女兒合拍留念,感覺年輕時的我擁有嬰兒肥雙頰,圓團團的)

 

....................................................................................................................

 

 

台北公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於二〇一〇年十月二日正式由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 藝術村營運部營運

一九八〇年七月,寶藏巖臺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

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

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

 

一九九九年,龍應臺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藝術村的概念

做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

日後,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以「共生」的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為保存寶藏巖歷史聚落風貌,並藉由舊建築的活化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將該聚落規劃為三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寶藏家園」國際青年會所」

其中「國際青年會所」希冀透過住宿體驗,呈現歷史聚落發展過程中生活的真實性

由它的區位、空間形態和特性的明晰性表達出其獨特的「場所精神」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歷史軸線除了包含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

更泛指從此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此聚落主要由六〇及七〇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

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

二〇〇四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

從二〇〇六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

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駐村計畫」與「青年會所」等計劃

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搭起了聚落居民,以及駐村藝術家之間的媒合平臺,注入了寶藏巖新的生命力

 

目前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做為國、內外駐村藝術家工作及生活的空間

除此之外,也規劃了排練室、展覽室及戶外展演空間

從聚落下方臨河岸邊的綠地眺望,整片的斷垣殘壁綿延成為歷史斷面

更形成了閱讀寶藏巖豐富的歷史紋理與具歧異多義的空間結構的線索

 

設有7間房的「閣樓青年會所」已於2014年4月正式營運

青年會所將成為聚落的路徑,企圖透過它的空間向度,揭露時間的刻痕,體現一個人類聚落的「生活」場所

同時藉由「住居」開放於世界的體驗,亦即藉由自然的場所精神及人居的場所精神的結合和世界展開對話

 

 

/tmp/phpmnPNk8   

 

  細說從頭~~寶藏巖寺,寶藏巖聚落

  寶藏巖的巖又稱巖仔,漳州人發音為(giam ah)泉州人發音為(gum ah),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誌》:「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的山邊佛寺,因此台灣人亦稱該巖為「觀音亭」,除此,也有「石壁潭寺」、「寶藏寺」、「觀音媽廟」等名稱。19世紀後,觀音亭成為古亭公館一帶泉州安溪人的民間信仰中心,該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台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其中該「古亭」地名,一說即為與觀音亭有關。 

 

  經過1791年與1823年的兩次大整修,該廟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窗。其中觀音媽廟內的褵虎石窗與嘉慶三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尤為著名。 

 

  1930年代中期,二戰爆發,駐台日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1945年,二戰結束,國府開始統治台灣,寶藏巖附近台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名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而1950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於是寶藏巖開始出現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直至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四公頃約兩百多戶人家。

 

  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1980年7月,寶藏巖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不過因為涉及新店溪臨水禁建區,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當地的台北市政府正式展開拆遷該地所有違建的計劃。 

 

  因為多個社運團體奔走,於抗爭多年後;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不過市政府仍堅持所有違建眷村住戶均需搬離,並於2007年年初完成所有遷村計劃。

 

 

/tmp/phpTZpu2J    

 

「寶藏巖寺」

公館「寶藏巖」是臺北市三大古老的寺廟之一

「寶藏巖」是依山傍水著稱,面臨新店溪,後鄰觀音山與臺北市水源地背對而立,俗稱「觀音亭」

位處新店溪潭深匯流處石壁潭旁,故有「石壁潭寺」之稱

寺內「佛祖香燈碑」記載,背倚的拳山,巖石壘壘覆於後,潭水滔滔朝於前,據一方之勝境,名為「寶藏」

 

寶藏巖創建於清康熙中葉,崇祀觀音佛祖,由康熙時人郭治亨捨其山園,與康公合建

乾隆辛亥年間(1791)擴建東、西廂殿,郭治亨子郭佛求,捨身為寺僧,父子墓均在寺旁

光復之前,基隆月眉山靈泉寺的德馨法師於此任住持多年

靈泉寺是承受福州鼓山湧泉寺的衣缽,屬於曹洞宗

所以以前也有人認定「寶藏巖」屬於曹洞宗的系統 

 

 /tmp/phpgPEfBW  

 

依山傍水獨特垂直聚落型態[寶藏巖]大草坪,假日成為小農市集或劇團巡演露天表演場

 

/tmp/phpLR544c  

 

寶藏巖從早期違章建築歷史聚落,經過公部門與民間團體一番積極改造,逃過拆除剷村命運

成功轉型為居住者與藝術家共生融合新型態社區樣貌

由於隱身於公館鬧區附近,山間寧靜與鬧區繁華強烈對比格外明顯

這種高反差奇特景象跳接,自帶一股如超寫實般魔幻引力,特別吸引年輕人喜愛 

當天一路遊逛所見,身旁而過大半以上都是年輕人,就可見一般!

 

/tmp/phpiP7s8K

   /tmp/phpSMITh8  

 

寶藏巖社區[寶村柑仔店]

目前柑仔店的經營項目除了販售懷舊的糖果餅乾、居民日常所需的柴米油鹽

更舉辦多項居民與外界交流的活動,在實現藝居共生精神外,也促進社區活化發展

包括兩個月舉行一次的「一家一菜」活動,邀請藝術家及居民拿出拿手好菜,一同聚會交流

以及在特殊節日推出傳承工作坊體驗,共同包粽、搓湯圓

 

/tmp/phpvC7PYM  

 

牢牢固著老樹,粗壯枝幹沿著紅磚牆,一路延伸攀爬,展現植物強韌生命力

老屋老樹依傍共存,在此見證寶藏巖過往流逝歲月痕跡 

 

/tmp/phpkaFTEz   

 

刻意保留這堵長面紅磚牆,想是別有深意

在寶藏巖山間高低錯落聚落行走間,不時見到類似未拆或零落殘垣斷壁形成廢墟角落

往往成為畫家彩繪塗鴉牆或裝置藝術展示空間 

 

/tmp/phpaI6TEJ   

 

 如迷宮般曲折彎繞小巷,高低錯落石階,走得好累!

許多原居民遷出的空屋,成為文創商品店,藝術家工作室或是咖啡館

行走其間,處處驚奇,宛如一趟奇幻冒險之旅,未知下也可能誤入當地居民住宅區

據說還有19戶人家定居在此,時不時可看到老榮民伯伯來回分次出外採購佝僂身影

原則上到此遊客應保有公德心,交談聲量壓低,不要喧嘩吵鬧,擾亂社區安寧平靜

 

 

/tmp/phpglWvPM

 

/tmp/php804C6O  

 

這些外觀經過一番整理修飾老屋空間,極可能是一些文創工作者工作室

現場開放民眾入內參觀,也販售相關自製文創商品

只是經過藝術創意加持,商品價格自然高抬不親民

看到一副蠻喜歡簡約風耳飾,要價上千元,內心幾經掙扎決定放棄! 

 

/tmp/phpC4nmy2   

 

行走於寶藏巖聚落上下高低階梯間,腳步宜緩

以閒適心情,總在不經意間,會有令人驚奇處

而這些都是你無法預料,如此更增加走訪行程間突如其來樂趣

 不過假日寶藏巖,在綠地草坪上除有小農市集攤商,也有民間劇團戶外演出,吸引大量遊客造訪

建議利用非假日平常時間,才能深切感受在山區小鎮穿巷越弄間,那份遺世獨立幽靜感 

 

 /tmp/phpdixxke

 

完全依照個人心情,恣意走逛,也無須自我要求非得一趟走遍

隨意一個彎角轉入,又是別有洞天

在此高處遙望遠方新店溪及橫跨河面福和橋,橋上車輛交通疏運繁忙

一個地帶兩個迥然世界並存,繁忙都會商圈與緩慢情調生活聚落恰成對比,太神奇了!

 

/tmp/phpALpsFW

     /tmp/phpytr16V  

 

有廢墟頹廢之感的半樓廣場,是網美最愛打卡景點之一  

 

 /tmp/phpEFtg1S   

 

充滿童趣風彩繪塗鴉牆

 

/tmp/phpZlRTVh     

 

寶藏巖內部巷弄錯綜複雜,蜿蜒曲折的小徑,綿延不斷的階梯

不經意間角落出現的形狀各異的大小廣場,構成寶藏巖內部獨特的聚落景觀

 

/tmp/phpzY3ERI    

 

夜幕低垂,晚間寶藏巖燈火點起,人群到訪增量,真格兒是愈夜愈美麗! 

 

/tmp/phpH455al   /tmp/phplBxOYv

  

夜間各類裝置藝術品或空間展示區,燈火紛紛亮起,形成一種超現實極具魔幻色彩強烈氛圍

 

/tmp/php2t7Vxv

  

各類人工培育綠色植栽,看來生機蓬勃,青翠欲滴

 

/tmp/phpnlVKGl  

  

周休二日或國定假日期間,寶藏巖遊客如織

即便遊客服務中心要求民眾嚴格戴口罩,出入完成線上實名登記制,訪客仍是絡繹不絕

 

/tmp/phpV51GqN    

 

一處植栽綠意工作坊, 小型吊盆觀賞型植物,隨處可見

 

/tmp/phpkIF0Si   

 

今日行走里程經手機顯示已達1萬步以上,運動量顯已達標足夠

晚間來到公館商圈美食區,挑間平價義大利麵店

一切採自助式,不收服務費,但餐飲品質不打折扣,成為年輕人力推公館美食餐廳  

 

/tmp/phpbWIHP4  

 

蛤蜊海鮮大利麵,灑滿濃郁起司,吃來口味道地,滿嘴鮮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