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5.18南海路.國立歷史博物館/多年後,與承載滿滿歲月記憶的古蹟建物再相遇
成立近70年歷史之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國立歷史博物館
其獨特北方宮殿式建築及鄰近大片荷花池,早已成為我們這一代老台北人鮮活時代記憶
聽說展館建物始存於日據時期[商品陳列館]
在長期逐年不斷增改建過程間,建物主體已出現嚴重結構安全問題
如今歷經六年漫長整修過程,終於在今年二月下旬重新開幕,對外開放民眾參觀
然面對重新開放的場館外觀內裝改變
竟然引發社會各界人士及ㄧ般民眾激烈爭議討論,恐是官方始料未及的
其中以建物正立面增設深色玻璃盒「Museum shop」&去除楊英風設計「龍谿園」園林
深受部分學者專家等批評:整修不當,毀壞國民共同集體記憶
由於長日來陸續見各大媒體版面,對上述議題,出現眾多不同角度討論
遂引起我的好奇,試圖想了解爭論焦點所在,決定今日午後攜兒前往(新)國立歷史博物館,探個究竟
只見迎面所見的歷史博物館大門正立面外觀,乍看似無明顯突兀改變
但細看,原來在入口前廊售票亭處,增建加裝現代深色玻璃盒
且透明玻璃盒分向左右延伸,將原兩側設有拱型銅門的紅牆半遮掩住,僅露出部分紅牆上緣及綠瓦簷線
這也是知名建築師李乾朗,所不能接受的史博館「打開紅牆」的立面改造
但查原設計團隊對外發言,卻完全站在以建築設計視角及展館功能性,完全忽略古蹟承載幾代人共同歷史記憶
聲稱:藉紅牆前玻璃盒增設,除了可增加公共服務空間與功能,也具重要設計意涵
一來可減輕原建物北方宮殿式樣呈現威權氛圍,及整棟建物厚重感
二來透過玻璃盒更凸顯原建築神韻之美,顯得更輕巧
(或許在特殊夜間燈光映照下,讓為透明玻璃盒所嵌罩之建物,更凸顯歷史建築神韻之美吧!)
但事實上,凡對美學具有基礎直覺感受的人,絕對不認同設計團隊林聖峰先生上述所言
在傳統中式建物立面外,添加一些看來外觀粗糙,質感不佳,設計感普通的立體方型玻璃盒
整體看來十分扞格不協調,異常突兀,除了感到一種近乎現代藝術戲謔性的翻玩手法,大搞惡趣外
絲毫看不出如設計師所言誇,能凸顯原建築之美,顯露更多歷史建築神韻
原舊有二三樓臨窗景觀餐廳,在建築法規被判違建,在這次整修工程中,已全被另築隔離牆封起
卻在一樓臨荷花池畔紅牆上,鑿開一大兩小無任何裝飾設計的素窗,供民眾憑窗賞景
聽說有國會議員建議館方,未來可考慮適度開放部分被封起的二三樓露臺,擺上桌椅,供民眾賞景憩息
只能說今天半日歴史博物館裡外參觀體驗感言
發現內部各樓層展覽空間,已全部大改造
換句話說,看似大致保留中式建築外觀,卻偏增置大面積鋼塑結構玻璃盒,破壞原歷史建物沉靜氛圍
而內部展廳格局及展示方式已全部翻轉,不同於過去
圖中可見到右向延伸的玻璃盒設計,將原設有拱型銅門的紅牆半遮掩
(似有隱含去中化&威權化政治性意涵)
二樓圍欄上,見有二個眼珠具象傘狀裝置物,乃當日某行動表演藝術團體所安放的
(歷史博物館門口大空間,假日常有表演團體或假日市集租借使用)
今日恰逢世界國際博物館日,全日開放民眾入館參觀免費
難怪今天館內參觀人數暴增,顯得有些人聲吵雜秩序混亂
館外一處庭園景觀,是由宜蘭籍雕塑大師楊英風設計的中式「龍谿園」園林
在這次歷史建物整修工程中,幾乎已面目全非
除了保留中式綠瓦紅柱八角涼亭及水畔一棵綠楊垂柳
其他假山曲水石欄,幾叢杜鵑花樹植栽全被剷除消失
改以簡易現代風日式枯山水及韓國草皮混搭取代
現場還安放幾座金屬製裝置藝術,其中有一公共藝術書寫「懷舊是危險的嗎?」
似乎語帶嘲諷般,暗喻那些仍緬懷舊歷史記憶者,相當不妥
龍 谿 園
龍谿園是國府遷台後首座公營、也是當時全台最袖珍中式園林
為紀念籌建史博館積勞成疾過世的首任館長包遵彭而設,受託規劃的雕塑大家楊英風
楊英風堪稱戰後台灣美術史巨擘,他率先提出[景觀雕塑]概念
強調藝術與個人互動,被推崇為臺灣文化藝術產業現代化的先行者
其為人熟知作品多為金屬雕塑,親自操刀的中式園林不多
他融入傳統文化意向,透過曲水石橋區隔緊鄰南海路「鬧中取靜」,讓民眾得以就近親近大師美學
昔日「龍谿園」園林 ,設計有中式庭園常見的假山曲水迴欄,而今已被消失不復可見
(此照片攝於民國92年8月16日,長子九歲時)
植物園荷花池畔及歷史博物館臨窗可俯瞰大片美麗荷景的附設觀景餐廳
在我青春年少*孩子成長歲月中,曾為之駐足留下許多甜蜜美好的記憶
...............................................................................................................................................................................................................................................................................
一、二樓為開館特展「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
從館藏精選作品200 餘組件,以「筆墨豐碑」為題,分為「山水華滋」、「生氣宛轉」、「人物神采」、「書藝神思」等四個單元,
展出書畫名家于右任、溥心畲、張大千、黃君壁、傅狷夫、林玉山的精選作品
史博館作為華人世界擁有最多南張北溥作品的博物館,開關之際展出多件經典作品。
另外亮點作品包括史博館修復後首次面世的林玉山大師作品 《黄牛》也是史博館對於重建臺灣藝術的努力之一
還有倡議標準草書的于右任大師晚年最重要的草書八聯屏 《建館記》、張大千晚年的潑墨大作《夏山雲瀑》與 《深山古柏》
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水墨畫作
林玉山/梅花(1979)
林玉山/虎穴圖雙虎圖(1966)虎嘯圖
黃君璧/雪山煙藹(1979)
史博館開幕展展出修復後首次展出的「黃牛」(創作於1941年)
是前輩畫家林玉山早期絹本膠彩,為創作於日據時期少量存世的精采之作
...............................................................................................................................................................................................................................................................................
三樓常設展 --「在這裡,與大家相遇」
常設展館與「在這裡,與大家相遇」
國立歷史博物館三樓為常設展館,展出精選典藏文物共有110件,呈現史博館與臺灣社會70年來共同經歷的社會文化變遷
成就「一座貢獻給理解臺灣近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博物館」
常設展館展出的文物包括了甲骨、青銅器、玉器、瓷器及文獻等
,另外還有先擒繩紋陶、漢代綠釉陶、六朝舞樂俑及唐三彩等珍貴文物
並且長期展示古代手工製品,例如甲骨、青銅器、玉器、瓷器和文獻,是民眾增廣見聞的好地方
三樓常設展精選典藏文物110件,透過「傳承」、「聚合」、「鑑古知來」主題概念規劃
展出本館運臺古物及戰後日本歸還文物最重要三件國寶 《蟠龍方壺》、《獸型器座》、《金柄銅短劍》
馬白水專區展出的 《太魯閣之美》為總寬1656公分的巨幅之作
唐三彩陶俑
李澤藩/台北龍山寺(不透明水彩作品)
席德進/台北龍山寺
...............................................................................................................................................................................................................................................................................
四樓荷悅餐廳--享中西式特色套餐組
四樓餐廳外沿廊設有外推平臺,可以走出去,看見史博館屋宇細節
位於史博館四樓荷悅餐廳的設計風格,融合現代簡約與傳統美學空間特色,空間線條簡約而大器
並融入書法墨色的概念,營造舒適且時尚的用餐環境
史博館附設餐廳消費金額屬中高價位,並不便宜
商家特別推薦招牌麻醬麵,果然自家特製麻醬濃香四溢,入口醬香縈繞口頰,相當好吃
中式麻醬麵*常玉盆景 蜂蜜檸檬凍飲
西式下午茶套餐:蘑菇燻雞鹹派*寫意瓶梅 莓果蘋果凍飲
......................................................................................................................................................................
欽差行臺
欽差行臺,是臺灣清治時期原建於臺北府城的迎賓館,曾作為臺灣總督府使用,
後部分拆遷至臺北植物園作林業館之用,先後被誤會為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今為市定古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