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7.12酷夏午後.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見證台灣百年鐵路發展史
在市政計畫延續執行推動下,柯市長任內著重「西區門戶計畫」工程施行
繼拆除忠孝引橋讓北門古蹟風華再現及三井倉庫修復活化成為記錄周邊歷史的生態博物館後
眾所矚目且歷經16年修復工程鐵道部博物館,也於7/7正式對外開放參觀(門票$100)
(為求畫面乾淨,彰顯老建物之美,特選圖片取自網路)
鐵道部,1918年5月鐵道部廳舍第一期完工
取代原本使用的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由鐵道部下屬各課室使用
[鐵道部]廳舍為磚木構造,外廊樓板採用鐵軌混凝土構造,正面以兩座塔樓塑造主要入口意象
一樓順著路口轉角設計圓弧造型,並於兩側各設三根古典柱式
二樓為雙柱支撐的兩米陽臺外廊,單斜屋頂上置大型老虎窗
一樓大廳以弧形天花板及柱列界定空間,由木作中央樓梯至二樓
室內多處天花板及牆面以灰泥雕塑裝飾,並採用臺灣少見的橢圓形天花板
[鐵道部]建築採「半木」構造,意味著建築1樓用舊式紅磚頭、2樓以上採用木構造
類似英國 安妮復興式的歷史式樣,早年在英國常有類似建築
鐵道部廳舍為磚木構造,甫進入鐵道部廳舍大廳前須經噴灑消毒液及量額溫正常者准以放行進入
迎面可見一座木造宏觀樓梯,上下左右環視天花板灰泥雕塑裝飾,整體復古華麗歐式風格更顯建築氣派
接下來需魚貫排隊至左廳室填寫實名制紀錄單並同時繳交參觀門票費用(每人收費$100)
才讓民眾穿越專人看管閘門管制通道,正式進入館內展區
這次參觀主要是鎖定鐵道部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防空洞、清代機器局遺構等古蹟建築
藉著閒散徒步方式,好好欣賞早期的建築藝術之美、認識台灣百年鐵道文化變遷歷史
(為彰顯昔日官方門廳整體空間恢弘氣派感,特選圖片取自網路)
屬於國定古蹟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在捷運北門站旁
最早建造於日本時代1918年為鐵道發源地,當時還有「火車醫院」之稱
後來國民政府遷台後,成為臺灣鐵路局辦公廳舍,作為臺灣鐵路營運總部達七十年
鐵道部廳舍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為仿都鐸式(Tudor architecture)華麗半木構造建築
他還曾參與並設計台灣總督府(現總統府)、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
、台南州廳(現台灣文學館)、台中州廳、台北州廳(現監察院)
鐵道部園區內的古蹟本體包含鐵道部廳舍、八角樓、電源室、食堂、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等6座建物
另有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的東側圍牆及石板道
2014年1月9日開始動工修復工程,終於到了2020年以「鐵道部博物館」全新樣貌呈現
一磚一瓦還原建築樣貌,其中「八角樓」還被稱為是當時最精美的公共廁所!
90年代時,[鐵道部]曾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及李玟MTV《DiDaDi》的主要場景,充滿迷人色彩
.............................................................................................................................................................
百年前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老照片影像說故事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落成初期,約1920年代(明信片,手工上色)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鐵道部廳舍,約1920年代
李火增1940拍攝名為「啟程」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老照片
「8620機關車」(C95型)冒著黑煙緩緩前進的停格瞬間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廳舍,約1966年
................................................................................................................................................................
園區內也復刻傳統木造車站供民眾流連體驗(候車站售票口,行李包裹房)
當天或許周休二日,且深知國內鐵道迷眾,四方而來觀展民眾相當踴躍
只覺酷夏午後潮濕炎熱,體感溫度明顯更高 ,尤其近日來台北連續飆高溫,動輒汗如雨下
但民眾絲毫不畏炎熱,觀展人群不斷湧現,現場家庭親子團更是不在少數
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原本想利用假日靜心觀覽,這下無法循序走觀
有些主題特展區人群更顯擁塞,加上空調不佳,稍嫌悶熱(一度衝到戶外透氣解悶)
只好盡量走往人量較少展間觀覽,缺點是掛一漏萬,整場展覽資訊取得零碎不完整
復刻傳統老車站賣票窗台區內部情景
展場內莒光號車廂,供民眾入座體驗回味(模擬車體行動中規律性晃動感,超有FU!)
急速行駛於城鄉地景間,是許多人對鐵道的第一印象;
搭乘時的乘車票券、車內的服務體驗,以及在車站等候的種種時光,火車其實早已走入我們的日常
透過紅磚砌牆大圓拱窗,見到工務室木造建物與櫛比鱗次摩登高樓大廈並陳窗景
新舊共存彷彿不同時空相連,正是台灣各地常見奇特有趣風景
素樸大方紅磚裸砌牆搭日據時期常見綠色上下開啟式拉窗
彷彿穿越時空,回到台灣1920年代歲月時光
室內各展間觀展人潮不斷湧入,冷氣空調不佳,滯悶難受
只好中途暫退出展區,改往戶外空曠庭園透氣,但戶外也是高溫炙熱
看我雙頰鼻頭紅通一片,真的是渾身熱氣難消!
工務室東向、南向均設有走廊(外牆細部可見到拼接式德式雨淋板)
古蹟修復展示工坊及兒童展示區(原工務室)
興建年代應為1934年臺北工場遷出後,為洋式風格木造單層木造建築
長約44公尺,立面開窗佔牆面八成,強調室內採光
最早為工務課庶務係及改良課長室,其後歷經三次以上隔間牆增改建
最下端為鋪設防蟻混凝土地基、中間為雨淋板及灰泥牆體與門窗開口,屋頂形式為四坡水,鋪設棧瓦
.............................................................................................................................................................
「八角樓」-百年前六星級廁所/被稱為是當時最華麗氣派的公共廁所
八角樓男廁/象徵日據時期公共衛生的現代化
八角樓外牆以洗石子與牆面分割線,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
(圖片取自網媒--風傳媒)
八角樓男廁室內設計室內中央有著空心鋼筋水泥八角柱,八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
柱面飾以馬賽克拼貼,外牆以洗石子、牆面分割線來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
八角柱中間是中空,上面通風透氣,下面集中注流
從柱頂伸出八支放射狀的梁,結構宛如一把撐開的雨傘
有門的廁所則分布八角形的兩個邊共四間,後方配置便於清除的戶外化糞池
八角樓男廁建於1919年,由台灣總督府設計師森山松之助親手設計,造型罕見八角樓設計
為磚造一層樓歷史主義風格建築,因職員以男性為主,因此只設置男廁
後因有女性職員加入,1960年代曾將這裡改建成男女廁
屋頂砌石板瓦,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上方為通風口
和外牆間由八根鋼筋混凝土樑相連接,宛如一把撐開的傘
八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有門便所則分佈於八角形的的兩個邊,每個邊有兩間共四間,
便所後方配置便於清除的戶外化糞池,外牆以洗石子、牆面分割線來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
.............................................................................................................................................................
「鐵道部」戶外庭園區-大片紅磚砌牆,正面連續圓拱門,體現建築規律秩序之美
鐵道部廳舍戶外庭園區,遍植綠樹植栽,綠草如茵,一片欣欣向榮
古樸紅磚牆搭典雅綠木窗,有種視覺性和諧之美
鐵道部廳舍後方,一樓以紅磚砌成連續拱圈造型優美迴廊
彰顯規律秩序特性,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效果與美感
.............................................................................................................................................................
「鐵道部」室內樓層走踏-工藝建築之美,體現在每個構建細微之處
鐵道部建築採「半木」構造,意味著建築1樓用舊式紅磚頭、2樓以上採用木構造
類似英國安妮復興式的歷史式樣,早年在英國常有類似建築
「鐵路技術的發源地在英國,採用英國的建築樣式,頗有致敬的意味」
承轉樓層間木製樓梯,於梯頭裝飾處及欄杆也可見到木雕工藝之美
.............................................................................................................................................................
鐵道部雕飾繁華富麗廳舍--二樓會議室橢圓廳
鐵道部二樓的花廳,天花板上橢圓形巧緻精美的灰泥雕塑,顯示其官方廳舍的講究與氣派
(圖片取自網媒--風傳媒)
二樓橢圓廳,柱頭及橢圓形天花板精巧複麗雕飾,經專業團隊細心修復回復原始風貌
(牆上顏色不一的雕飾,可以看出空間的歷史痕跡,較深色為原本的雕飾,較淺則是新補上的材料)
(圖片取自網媒--風傳媒)
仿歐式高緯度的溫寒帶國家,Bay window海灣式的窗戶
雖可三面採光,但對亞熱帶台灣不宜,易招引戶外熱氣
鐵道部大會議室 橢圓形辦公室
由此看的出來當時日本人已經逐漸西化,追求西方的潮流,因此才有此設計
除了橢圓形的天花板之外,也結合了Bay window海灣式的窗戶,它可以從三面來採光
這種窗戶適合於高緯度的溫寒帶國家,可以廣泛地接納不同角度的日光, 在台灣會覺得有點熱
當時為了流行而用此設計,上頭有通氣孔,以利於空氣流通
入口抬頭望,會看到臺灣少見的橢圓形天花板
及以弧形天花板及柱列(希臘柯林斯列柱)界定空間
仰頭觀望,室內天花板及牆面以灰泥雕塑裝飾
柱頭以漩渦狀草葉雕塑裝飾,內還隱藏代表台灣農產鳳梨雕刻,相當有趣
已是告別青春年少中年婦了!看到眼前白紗窗簾輕拂畫面
腦中不禁響起林慧萍[白紗窗女孩]歌曲旋律
(圖/原部長辦公室)
部長室與中央橢圓廳是鐵道部廳舍裡最華美的辦公空間
門窗四周、立柱與天花板都以精緻的立體石膏裝飾,凸顯其重要與特殊性
在廳舍落成初期,此處為鐵道部部長室,橢圓廳作為會議室使用
橢圓廳亦曾改為統計室、人事室,部長室則改為副局長室
(圖/原部長辦公室)
原部長室內華麗的花紋泥塑天花板,在修復前毀損的相當嚴重
施工團隊運用科學方法來還原精緻的泥塑作品
鐵道部廳舍-二樓中央梯間
鐵道部廳舍-二樓中央梯間
.............................................................................................................................................................
「鐵道部」廳舍一二樓靜態活動展/計有三大[常設展],二大[特展]
園區常設展,展示台灣鐵道百年史以及鐵道文物,包括早期玻璃水瓶、售票機、車票、號誌、餐具、火車便當等
特展:一樓[台灣鐵道旅館]特展,二樓[異論現代] 特展
圖片中為參觀[異論現代]特展留影
異論「現代」:1935年臺灣博覽會
源起西歐的萬國博覽會為結合工業、商業、娛樂與帝國成就於一身,日本利用博覽會「寓教於目」的作用以殖產興業與富國強兵。1935年,臺灣總督府盛大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主題即為現代的、躍進的臺灣。臺灣博覽會中如何呈現「現代」?觀眾又如何經驗這場博覽會?本展藉由觀眾的日記、小說、詩作、遊記、考察報告等,帶領我們重返現場,探索當時的人們如何回應現代體制。
臺灣作為現代化展場
博覽會期間,各地考察團受邀來台參觀基礎建設、農工設施、公共衛生等,臺灣本身成為現代化的展場。福建考察團指出臺灣的農業成就是來自科學、技術與效率。然而,技術理性果真帶來真正的幸福?
看一次,死也甘願?
透過宣傳,當時市井相傳博覽會為必看的人生大事。本展出現的資本家、作家、前清遺老、工人、社會運動者、年輕人、各地考察團等,對臺灣四十年來的現代化結果有何不同經驗與觀點嗎?
我們現代了嗎?
1935年的那一代人,在殖民者帶來的現代化下,意圖追尋政治自治、機會公平、文化認同、工作權利、生存自立等價值之實踐。今日,現代世界的齒輪依然運轉,我們對進步的理解與生命意義的追求又會是什麼呢?
常設展:一二樓[鐵道部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一二樓[鐵道文化常設展],兒童展:蒸氣夢工廠
圖片中為參觀二樓[鐵道文化常設展]-主題:解碼鐵路訊息留影
解碼鐵路信息
每一輛準點到站的火車,都有著繁複且嚴謹的運行機制,車庫、號誌樓、橋梁、隧道等鐵道建築,以及號誌機、閉塞器等鐵路沿線的保安裝置,皆提供著最安全的行駛路線,構成鐵道專屬的地景。
.............................................................................................................................................................
「鐵道部」廳舍二樓常設展--[台灣平行線上的動力革命]鐵道動態模型展
以1970至1980年代台北鐵路地下化之前,台北第三代火車站及鐵路局、北門周邊為場景
重現台北城區為台灣鐵路發展核心的年代場景,含經典的扇行火車庫及台北後站實景
據說現場鐵道動態微形模型展區完成耗費近數千萬元,也是最受親子團喜愛的展覽區
不僅等比例縮小微物作工精細維妙維肖,經典原貌如實重現場景更勾起許多民眾童年回憶
(此區為人氣熱點,參觀民眾爆量,定點小火車會緩緩行駛吸引大小朋友,始終難以挨近細觀拍照)
圖片/引自網媒圖片
鐵道部園區除了古蹟建築為亮點外,於2樓展間耗資新台幣2300萬元
經過專業團隊努力打造1970年代台北車站附近的街道模型
鐵道部園區的模型間 以模型呈現民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台北
模型區重現了「老台北人」的共同記憶,與在地歷史緊密連結
是台北車站「地上站」的末期,又剛好是忠孝橋引道尚未建好的時期
讓光華商場、北門、鐵道部等建築一次呈現,火車會循環式地在模型中繞行
扇形車庫區也會有蒸汽機車頭進出作業場景更有白天、黑夜的變化
是一個讓大人雀躍,讓鐵道迷痴狂,讓小孩尖叫的地方
一長排日式紙簾,讓夏日刺眼光亮陽光柔化許多
但展區外走廊熱氣襲人,根本無法發揮遮陽降溫功效
本通道走廊區陽光穿戶直射,熱力驚人高溫滯悶,僅能短暫停留
展區外有一長排火車座椅,提供民眾體驗兼休息(但現場熱氣沖天)
印象中這硬式座椅,似乎是平快車配備座椅
............................................................................................................................................................
「鐵道部」廳舍一樓常設展--台灣鐵道旅館特展(1908~1945)
日據時期外觀氣派豪華「臺灣鐵道旅館」,毀於1945年台北大空襲
現址已為新光三越百貨摩天大樓建築取代
這張是攝於1926年台灣鐵道飯店大廳宴請當時殖產局長的老照片
歷史上不少知名的人物都曾經出現在這個大廳哦!
台灣鐵道飯店於1908年(日明治41年)落成,是當時最高級的飯店政商名流宴會或是宴請外賓常在此舉辦
,
活動內容介紹(資料來源取自活動官網)
本展以臺灣第一間西式旅館「臺灣鐵道旅館」為題,分別從「現代設備,奢華裝潢」、「名家珍客與第一事件」、「法式料理及雅俗活動」帶領觀眾認識這座建築。
1908年,臺灣鐵道旅館趕在縱貫鐵道開通典禮前完工。她是臺灣第一間和當時唯一一間西式旅館,隔著寬廣的三線道(今忠孝西路)與臺北車站相望。
旅館隸屬臺灣總督府 鐵道部,在官方支持下可以不計盈虧地維持館務,並舉辦各種營利與非營利活動。之後成立的鐵道餐車和臺南車站二樓的臺南鐵道旅館也由其經營管理。鐵道旅館是日本帝國展示國力的場所,是旅人對臺北的記憶,也是大眾看見新時代事物的媒介。文明現代化下的榮光與陰影,透過旅館向世人展現。
現代設備,奢華裝潢
旅館外觀由松ケ崎萬長設計,馬薩式屋頂是帝國擴張時期的官廳建築特色。旅館整體是歐風、現代且低調奢華風。旅館一樓有大廳、酒吧、撞球場以及可供千人開宴的75坪大食堂。這裡有臺灣第一座載客電梯、附有會客室的特等房、區分男女的公用浴廁。蹲式和坐式沖水馬桶均齊備。
名家珍客與第一事件
旅館常有聲名顯赫的客人,例如主持縱貫鐵道通車典禮的閑院宮 載仁親王,國際知名飛行表演者鳥人 史密斯,以及有能力搭上環遊世界豪華郵輪的「蒼眼珍客」。1908年板橋 林家邀集300多人在此晚宴。1930年調查鴉片事件的國際聯盟委員在旅館二樓與林獻堂及蔣渭水等人會晤。各國大使和臺灣總督亦為旅館常客。重要機關團體的創立也常在此舉辦大會,也曾舉辦1926年[蓬萊米發表]和1934年日月潭水電廠完工慶賀會。
法式料理及雅俗活動
一樓的三個食堂,是旅館主要的營收來源,從皇族、國際大使到ㄧ般日常聚會均有舉辦,每年約有500場宴席。正餐比照日本國家典禮晚宴,為法式料理、法文菜單。為了雅俗共賞並增加使用率,旅館舉辦定期音樂會、庭院攤位、發放優待券。1911年大水災還作為災民收容所。舉辦室內體育競賽、南極探險展和郁達夫講座等活動時,觀覽者絡繹不絕。
歷史沒有終結
1945年臺北大空襲炸毀了旅館建築,旅館一度搬遷續開,原址後來成了新光摩天大樓等高樓。旅館雖只成追憶,但其各種現代性事跡,將透過歷史持續留存。
重現當年室內桌上餐飲擺設情境造景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修復紀錄短片】
【走過百年,修復重生~~鐵道部廳舍 再現優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