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8.11.23大稻埕文史走踏/仁安醫院*森高砂咖啡館*三井倉庫

 

CIMG8400

圖/白色面磚、古典山牆的外觀、洗石子立面外牆、及格子造型木質窗門,呈現1930年代的歷史街區景觀

 

一個秋光明亮,金風颯爽午後,決定與兒子來到處處充滿歷史記憶軌跡大稻埕走逛

計畫行程第一站,先至由市定古蹟老宅改造的「森高砂咖啡館」細品咖啡香

但公車行至延平北路涼州街口,透過車窗赫然發現[仁安醫院]今日大門開敞,對外開放

故臨時提早下車,把握今日巧合時機進入參觀

 

page(16)

  

 圖片1

圖/拼貼磚飾與洗石子外牆二層樓建築(今昔對照,原貌未改)

 

仁安醫院/  大稻埕地區與仁安醫院歷史

 

話說大稻埕周邊,循線可找到不少早期開設的醫院舊址,例如位在保安街上的順天外科 

有一間號稱全台灣完整保存捐贈的醫生館,那就是仁安醫院

日據時期延平北路為聯繫臺北城大龍峒淡水的南北幹道,涼州街則為聯絡河阜與城內的通道

位於延平北路涼州街口仁安醫院是當時大稻埕地區重要的醫院之一  

仁安醫院本來要被拆除改建大樓,但後來透過容積移轉的方式保留了下來,

就和迪化街上眾多巴洛克式立面的老建築一樣,不同的是

仁安醫院是整棟保存,氏家族捐贈給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希望以仁安醫院一直以來與大稻埕地區存著緊密的歷史情感

因此規畫成為「推動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也免費開放參觀 

仁安醫院的創立人柯謙諒醫師於民國16年(西元1927年、昭和二年)在此設立西式醫學診所

在當時為大臺北少數由籍人士所開設之醫療診所,別具時代意義   

 

 ...........................................................................................................................................................................................................

 

 

第一站:大稻埕仁安醫院/全台灣完整保存捐贈的醫生館

 

一樓展示空間

 

page(17)

 

 一樓展示空間(今昔平面對照圖) 

  CIMG8394

  圖/一樓內部陳設,部分重現當時診療空間擺設及舊時醫療器材

 

「推動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重現原仁安醫院一樓的內部陳設,可作為臺灣醫療發展史的鄉土教材

而二樓(原有住家空間)則可提供臺北市舉辦演講、會議或是社區展演的空間

 

CIMG8349 

仁心仁術柯謙諒醫師紀事

A.信仰基督的茉莉花農之子: 

  柯謙諒醫師出生於西元1896年(明治29年)3月,祖籍為福建泉州柯謙諒父親為柯郎,在今日延平北路三段一帶種植茉莉花。自幼好學不倦的柯謙諒在協助父親農事之餘不忘用功唸書,並於公學校畢業的同年(西元1912年)以公費生的資格考上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西元1917年自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由於家之家族與淡水 馬偕博士之家家族後代有姻親關係,也深深影響家與基督教及從醫之淵源。醫師曾短暫任職於馬偕醫院,隨後於臺北松山開業,之後向位於安西街涼州街口的「葉內科」租屋開業,因醫院事業日漸興旺,且醫師行將退休,柯謙諒醫師便買下診察床等醫院設備,並於太平町五丁目的現址籌建仁安醫院

 

B.仁安醫院的經營與老醫生出診經驗: 

  仁安醫院雖懸掛「小兒科專門」看板,但牙科、婦產科、耳科與花柳性病等,柯謙諒醫師皆會提供診治,其最擅長、且負盛名即為處理產婦難產。柯謙諒醫師曾遠赴外雙溪蘆洲社子看診。以前到蘆洲須先乘坐人力車到渡船口搭船至蘆洲,來回一趟甚為辛勞,柯謙諒醫師卻不以為苦。

當時看病醫療費,大部分民眾多無法負擔,因此仁安醫院允許病人賒帳,寬限病人年底結清費用,每到過年,常見病人帶著雞鴨來抵付費用,若是付不起醫療費,除夕當天柯謙諒醫生則會將帳單撕掉  

 

 

CIMG8353

   

骨董級藥品陳列櫃上,擺放各式玻璃瓶及搗藥器皿及見證台灣早期醫療史老照片 

 

CIMG8348

  

手術空間

擺放與展示早期的外科器械

包括手術床、無影燈、手術刀具、鉗子等以及X光燈箱等 

 

page

 

診療空間一隅

試管造型長管狀點滴瓶及極具歲月感的診療器材,在醫療資源稀少的年代,完全依賴傳統工具看診

 

CIMG8354

 

官帽門 

據說這門的頂端設計是醫生娘的設計

看似狀元帽、官帽的弧型,希望後代子孫能福福氣氣

 

 ................................................................................................................................................................

 

 二樓展示空間

 

page(18)

 

  二樓展示空間(今昔平面對照圖) 

 page(2)

 

   二樓為家昔日家庭生活空間所在

(我們所在位置為廣大的展覽演講大廳)

 

CIMG8359

   

由此進入模擬醫師書房的示意展示空間

 

CIMG8385

  

「柯」字鑲嵌門扇 

 

據說這門的玻璃窗櫺設計也是醫生娘的發想創意 

將「柯」字巧妙嵌入,別具巧思

 

CIMG8360

    

無論是二樓玻璃窗櫺「柯」字嵌入,一樓官帽門意涵設計

處處都可見到醫生娘細微的巧妙心思

 

CIMG8361

 

家曾獲頒表揚的牌匾及獎牌,盡顯其輝煌的昔日榮耀 

  

CIMG8362

  

醫師書房陳設

書桌上陳列舊日醫師與同業及名人相關合照 

 

CIMG8365

   

 柯氏家族祖孫三代在此開業看診,為大稻埕地區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CIMG8363

  

 

CIMG8366

   

過去台灣人民對醫師極其敬重,後方椅背上披掛的白色醫師袍,正是社會地位與專業權威的象徵 

 

CIMG8367

 

  

CIMG8371

 

  

CIMG8370

   

以桌上醫師就診箱,呢帽及醫生看診木牌…等舊物擺設,營造出過去年代時空氛圍

 

page(3)

 

   大稻埕住戶一般窗戶形制,承襲日式窗,材料為木質、上下拉之開啟方式

 

CIMG8379

   

坐在復古窗邊,秋日燦亮陽光灑在身上

彷彿有股穿越時空魔力發酵,隱約感受到1930時代氛圍

 

page(4)

   

古意盎然木櫃搭配復古下拉式格子窗角落,自成一個宜拍場景

 

CIMG8374

 

  

page(5)

 

 昔日民間木製櫥櫃及蒸籠,古味十足

 

CIMG8391

 

門後為視聽教育中心

 

 

連結:https://a23037605.pixnet.net/blog/post/450266402(回顧) 

105.8.10昔日順天外科醫院今日保安八肆咖啡屋*藝文美學展場

 

................................................................................................................................................................

 

 

 第二站:森高砂咖啡館二樓/昔日維特咖啡館*黑美人大酒家舊址

 

/tmp/phpUUEvUQ  

 

 

page(7)

  

森高砂咖啡館前,意外見到右側一旁狹窄樓梯上方玻璃門似有人影晃動,好奇之餘拾階而上推門而入

多邊形室內空間寬闊無比,鄰街一整排日式木格子長窗,其間透過幾座弧形拱門,作為空間隔間轉換

 

 CIMG8405

  

偌大空間暫且閒置,似乎目前交由民間文化團體接手,對外僅提供民眾組團申請導覽參觀

顯然今日我們在不知情狀況下,誤打誤撞登門闖入,還渾然未知

只因夾雜在大批參觀人員中,主辦方也難辨虛假

為免處境尷尬,我們現場匆匆拍完數張照片,便速速離去

 

CIMG8413

 

  此二樓區推敲曾為日據時期台灣人開設第一座[維特咖啡館]所在地

經營業種幾經輪替,此區曾為北台灣知名酒國名店,而今室內空蕩,一切復歸平靜

曾經官商富賈觥籌交錯,酒國名花衣香鬢影,送往迎來繁華熱鬧場面早已成為過往雲煙

 

CIMG8411

 

  可看到牆頭上緣整排金色花草飾紋,帶出高雅情調

 

page(8)

 

往三樓迴轉梯上,可見到由雕工精緻花草螺旋紋組成鍛鐵欄飾,宛如歐洲電影場景重現之一隅

  

CIMG8408

  

室內四處散見大型手繪現代版復古電影看板,想見在此曾經辦過該主題展覽

拜數位科技所賜,電影看板特效及五顏六色透過大圖輸出立即搞定

然而在回到3040年前,那個電腦還不普及的年代 ,電影海報及看板是靠繪師精湛畫藝繪出

 

CIMG8417

  

老照片中一排四位著旗袍,身段婀娜多姿妙齡女子,風韻迷人

看那盈盈一握纖纖細腰,令人好生羨慕

(意外從網路探知,影中人可能是當年陪客酒家女)

 

/tmp/phpYcePuG  

 

 日據時代[維特咖啡館]靠窗一隅,見兩咖啡女給談天影像 

 89年前的台北咖啡館,就有女僕裝「給仕」-服務生

 

 這張照片中兩位「珈琲維特」的「給仕」女服務生 

身穿深色女僕服裝、白色圍裙,正在進行利用時間進行閨蜜間的Talking 

 

 

/tmp/phpdxRxpe  

 

 美女倚窗。89年前的台北咖啡館,喝咖啡還有美人相伴

這張照片,2樓有美女,一樓柱子可以看到「珈琲維特」霓虹招牌

騎樓內「Café Werthers」店招清晰可見

 

/tmp/phpxgvIOx  

 

 89年前的台北咖啡館,喝咖啡還有美人相伴/珈琲店女給侍

 

 

 

.........................................................................................................................................................................................................................

 

 

 第三站:森高砂咖啡館/台灣精品咖啡專賣店

 

/tmp/phpm75boJ

 

森高砂咖啡館/整修前整棟建物看來陳舊破敗髒污凌亂感(黑美人酒家三立面招牌看板全卸除)

 

1702KG1141_72_01

   

[森高砂咖啡館]建物前身歷史-維特咖啡沿革介紹

日據時期這裡最初一樓為「新銀座服飾店」使用,二樓則是「太平齒科醫院」

後來二樓轉型為一家名為1.「維特珈琲廳」的餐廳,當時一樓是高級珠寶、服飾精品店

珈琲廳不僅是洋式休閒空間之代表物,也反映早期台灣人優雅生活的一面

「維特珈琲廳可是早期第一家由台灣人開設的咖啡館

之後「維特珈琲廳」轉型為台灣人開設的第一家高級酒家2.「維特酒家」

日據時期的知名人權律師陳逸松在回憶錄中敘述:

酒館裡「美女如雲,服務親切,成為台灣人開設的第一家高級酒家,於是文人墨客、青年士子趨之若鶩。」 

日據時期台灣的酒樓、珈琲廳等消費場所在,於日據結束後均改制為公共食堂或酒家

部分大型酒樓從公共社交空間轉變為風化場所

而後在1949年播遷來台的國民政府力求節約復國之政策下,所有酒樓、餐館被規定須改名為「公共食堂」 

因此維特酒館在二戰後變成了3.「萬里紅公共食堂」

而後在1962年又因政府規定凡有女侍應生的公共食堂一律改稱「酒家」而又更名為4.「萬里紅大酒家」

因國共對抗時期對「紅」字敏感,再更名為「All Beauty,讀音近似台語諧音「黑美人

最後定名成了眾所周知的5.「黑美人大酒家」直到1996年才結束營業 

 

 

1908年12月,臺北「新起街市場」(西門紅樓)二樓內,出現臺灣第一家咖啡專賣店「關口珈琲」

一九三年代,大稻埕第一間台灣人開設的咖啡館「維特咖啡」(Café Werther)

維特的命名靈感來自:德國大作家歌德1774年出版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

由知名台灣畫家楊三郎之任職於「臺灣日日新報社」記者哥哥楊承基

在大稻埕「太平町」三丁目路口二樓開設「珈琲維特」

原本打算經營成咖啡沙龍的「純喫茶」既所謂:歐式「咖啡沙龍」

提供聚會與辦藝文活動的地方,為當時藝文人士切磋論點的首選地,但終究不敵市場「女給趨勢」

隔年不得不改變策略,仿效東京的珈琲店改成有女給陪侍的「特殊喫茶店」反而生意興隆

[維特咖啡]的“女給仕”一口流利的中日文,穿著合身的旗袍和最流行的髮型妝感

讓當時日本人和受日本高等教育的文藝界人士流連忘返

光復後,原址被黑美人大酒家接手,三教九流穿梭賓客之間,開啟觥籌交錯的曖昧年代

 

  /tmp/phpT6zNnM  

 

黑美人大酒家

 

CIMG8423

 

 

 [森高砂咖啡館]建築物形制介紹:

這棟位於今台北市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交會處之日據時期古宅建築

屬於[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內的歷史建物,興建於1930年,1933年竣工

立面採四柱三窗,簡潔的水平線條,為現代主義建築元素

屋頂卻有山牆裝飾的外牆,則為樣式建築

開窗則承襲日式窗,為木質窗櫺,採上下拉啟方式,屬於和式風格

又其牆面以磚造為主,再以灰色洗石子處理,屋頂則以黑瓦為建材,

內部地板、樓梯和梁柱為鋼筋水泥立面,故屬於不燃建築

 

此建物登記為兩層樓磚造店鋪住宅,面積155平方公尺,洗石子灰泥牆

色調灰白,線條簡約方正,轉角立面有造型優雅之泥塑雕塑

難得的是四柱三窗的建築體,並保留屋頂山牆裝飾等特點,後門窗也保存清代、日治初期的風貌

為「仿早期洋樓為主的原始牌樓厝」與「現代主義影響下的新立面」的過渡期建築

屬於古典巴洛克現代主義過渡時期之「折衷式建築」

 

 

 小知識報你知

由於過度注重華麗的裝飾,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樣式主義最終流於矯揉造作

故注重實用,減少不必要的裝飾,以水平簡潔的線條取代繁複的裝飾呈現出現代感的「現代主義」興起

192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建築思潮被引進台灣,至1930年代末期更成為建築主流,取代樣式建築

稀奇古怪屋頂被水平簡單屋頂取代,複雜多變門窗被平實方形門窗取代,淺色牆面取代多彩多麗牆面

現代主義建築並非一夕取代樣式主義建築,而是漸減少採用繁複裝飾,採用更多現代主義的元素的慢慢替換

在1920至1930年代的漸近過程,出了「折衷建築」

其兼具古典樣式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建築元素,而這棟歷史建築即是該過渡時期的產物

 

 

page(9)

  

森高砂咖啡創辦人董鼎禾先生深知上述這段曲折歷史,期望能在這具代表性地點開店

遂於2016年1月租下本棟老屋一樓轉角空間,推廣台灣精品咖啡

所謂「森高砂」店名其來有自,據了解

「高砂」是對「台灣」日語讀音稱呼,而台灣咖啡樹是於日據時期由日本引進

藉此命名,代表台灣咖啡與日本殖民期間歷史淵源

 

CIMG8428

  

配合老宅特色,室內空間以黑色及原木色為主基調並刻意保留舊地板及老紅磚牆,讓昔日的歷史有跡可循

明顯位在近吧檯旁,保留了一整面露頭紅磚牆,天花板外露舊橫樑

將歐風沉穩與美式工業風巧妙結合,自成一個適合文青人士品飲咖啡理想處所 

 page(10)

  

森高砂咖啡館與台灣100多戶咖啡農有契作關係,咖啡豆來源:南投、彰化、台中、嘉義、高雄、屏東、台東

每個月會挑選13~14款咖啡豆登場,還有當日限定款

餐飲供應,以手作現煮各類款咖啡,搭佐蛋糕,鹹派或冰淇淋,由客人自行選擇

 

IMG_20191123_152144

   

周末假日,店內高朋滿座,只見近吧檯旁靠紅磚牆處尚有二人座位區,母子便在此下座

 

CIMG8419

   

牆上高掛兩幅由名家大筆揮毫而就墨寶

看來筆意酣暢淋漓,帶有潑墨山水瀟灑意境

 

page(11)

page(12)

   

森高砂提供熱咖啡,皆附有裝在試管裡的熱咖啡

冰熱喝法,視個人喜好或輪流嘗試,有別於傳統特調制式飲法,算是一種提供不錯品飲新體驗

 

IMG_20191123_153017

  

平心而言,MENU上的咖啡品項都在200多元以上,走中高價位

我本非咖啡達人,品飲水準僅停留在三合一即溶包之上,提神振奮功效為主

決定只訂一款味感中庸,不酸不苦熱咖啡(嘉義縣阿里山鄉水洗),再點一杯巧克力鮮乳

並搭配一份兩小片玉井重磅蛋糕,準備好好享受今日午茶時光

 

台灣咖啡簡史

 

  十八世紀,鴉片戰爭戰敗,清廷簽訂條約開放商港,英國「德記洋行」因此到台灣經商,並發現台灣的氣候、環境與南洋、中南美洲相近,洋行認為台灣很適合種植咖啡,於是在西元1884年從馬尼拉引進一百多株「阿拉比卡」種咖啡苗木,並種植於現今台北縣海山鄉。

 

  但因運輸路途遙遠、包裝技術不佳與管理不嚴謹,多數咖啡苗種植都死亡了,僅存活約十株。第二年,英國茶商以咖啡種籽嘗試栽植仍然宣告失敗,但他們不放棄希望又再度嘗試栽植在台北市文山地區,而這次終於成功!經過不斷的栽培種植,咖啡樹多達三千多株,但三年後,卻因一場大火焚毀,所剩無幾。
十九世紀末,經歷甲午戰爭洗禮,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本極力推廣高經濟價值的咖啡,西元1941年台灣咖啡產量豐富、品質與風味極佳,是台灣咖啡的全盛時期,但在太平洋戰爭後咖啡乏人照顧,銷售也成了大問題,農民慢慢改種稻米,當日本撤退後,台灣咖啡也漸漸沒落了。

 

  二十世紀,約於西元1931年日本木村公司在嘉義、花蓮瑞穗等地種植咖啡;而西元1950年即溶咖啡隨美軍協防而引進台灣,初期僅雀巢咖啡獨佔市場;西元1962年成立第一次國際咖啡協會;西元1963年起安通農場開始栽植咖啡;西元1980年後北部興起結合書坊的咖啡屋風潮,而中南部流行庭園咖啡屋、個人品味的歐洲風格咖啡店、日式咖啡店及目前最興盛的咖啡連鎖店,咖啡風潮與文化就此襲捲台灣。

 

 

 

................................................................................................................................................................

 

 

  第四站: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串聯周邊文化資產的資訊站

 

 CIMG8467

 

 4a632dbb2ff35

 

圖/三井倉庫整修前,毀損狀態嚴重,屋架倒塌,地板塌陷

 

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為興建於日據時期的紅磚造倉庫建築

是目前臺灣少數還保留三井集團菱形商標的建築物

2015年配合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進行遷移保存

特別增設隔震系統以保留未來移回原址之可能及確保建物安全無虞

重組後以「記憶倉庫」為核心概念

希望三井倉庫能成為串聯周邊文化資產的資訊站,述說臺北市西區周邊歷史發展與空間演變

如今,三井倉庫作為一展示空間,一樓以數位科技虛擬實境(VR),做為設置主軸

二樓以北門地區文化資產群(含北門、鐵道部、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等)歷史脈絡及相關文件作為展示規劃設計

伴隨歷史文件與虛擬體驗,引領民眾一步步踏上精采的臺北回顧之旅,聽見臺北城不同時期的故事

 

 

CIMG8471

 

  夜間燈火通明,交通衢道上車水馬龍,遠處北門城頭與三井倉庫遙相對望,串成歷史銜接時空對話

 

 CIMG8456

  

室內靠窗成排高低錯落瓶狀造型燈已全數亮起

輝耀光芒透過玻璃窗映射,有種溫暖如風親近感 

 

page(13)

page(14)

 

 三井倉庫2018年修復後,以「記憶倉庫」為核心概念重新亮相

三井倉庫前身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倉庫,三井集團在日據時期,與政府簽訂土地租賃,開採山林資源

包含了樟腦、木材與茶園的開闢與經營,更發展出「日東紅茶」

這段歷史牽絆著台灣北部原住民的發展與聚落遷徙,間接影響了大台北聚落興盛與對台灣貿易發展

 

三井在台灣殖民史關鍵角色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刻意扶植的日本企業財團

為的就是要取代外商的五大洋行以壟斷台灣經濟,三井在台灣殖民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  

1899年日本總督府將採樟製腦的業務委由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來進行,由台灣總督府專賣局統一收購

其後,又1912年將原來由兩家經營的(三井英商Samuel商會)鴨片進口事業限定日商三井物產獨佔

使得三井成為日治時代在台灣最大的日本財團,事業擴及煤業及茶葉等重要日常物資

三井株式會社的總部舊廈就在館前路襄陽路的交叉口上,2000年7月已經被台北市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CIMG8441

 

半圓形山牆依稀可見「三井」的商標,因巨大生險,採大塊切割工法,現場單獨展示  

 

page(15)

   

現場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景澤創意有限公司策展2019年度特展「山林記憶—編織之島」(2019.8.1~12.31)

本特展爬梳北台灣自清領時代、日據時期一路以來的山林資源及治理演變

包含影響北台灣原住民發展的隘勇線推進、大豹社事件等

 

IMG_20191123_185741

  

晚餐時間來到熟悉老地方,捷運地下美食街777享用輕便簡餐

(兒點:海鮮烏龍炒麵   本人點:青醬蛤蜊義大利麵*抹茶歐蕾)  

 

 

連結:https://a23037605.pixnet.net/blog/post/452890313

105.9.28民藝二樓-南街得意茶館/茶香四逸,茗閒情

 

連結:https://a23037605.pixnet.net/blog/post/452894252

 105.10.1回味大稻埕舊時光(1)/波麗路西餐廳經典美食

 

連結:https://a23037605.pixnet.net/blog/post/452895212

 105.10.1回味大稻埕舊時光(2)/新芳春茶行茶香歲月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